当前位置: 首页 > 玩转茅山湖 > 游在茅山湖

五代古石刻茅山棋盘石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17-04-09 16:57:32

茅山景区大茅峰西侧约百米处,一巨石耸立,石壁上依稀可见斑斑驳驳数十残字,笔迹古拙,为小篆体。其下另有一石平卧,卧石之上刻有正方形图纹,中间两横线直贯边框,神似棋盘,故民间俗称之“棋盘石”。

据考证,巨石疑为秦汉故物,石上图形为道家古符图。古时,此地或有兽怪出没,古人遂凿石刻符以镇之。传说抱朴子有纵横图,持此符图进山,虎狼不敢侵犯,此意与传说的“棋盘石”符图作用极为相近。

驻足仔细观赏,“棋盘石”与身后耸立之石相对石面皆平坦,似一巨石被利斧一劈两半,一卧一立。擦之细观,立石之上字体为小篆,刻工刚劲流畅,似出大家之手。虽然大多数字迹因年代久远,自然剥蚀,难以辨认,但仍有数字依稀可辨,隐约可见“徐锴”二字及左下方“下元辛亥”四字。

徐锴(公元920年 ~ 974年)中国五代宋初时期文字训诂学家,扬州广陵 (今江苏扬州)人,徐铉之弟,世称“小徐”。字楚金,精通文字学,仕于南唐,秘书省校书郎起家,后主李煜时,迁集贤殿学士,终内史舍人。 南唐建国后,屡受北方五代王朝的征讨。南唐曾先后称臣于后周、北甘居附庸。徐在当时,时刻有亡家亡国的危险,作为国家重臣,忧国忧民是自然的。当时茅山就在其治下,茅山众多道观香火鼎盛,奇门异术驱邪镇魔声名远播。因此徐锴至茅山劈石刻符(即棋盘石),并留名石上,希望能消灾禳祸,求国运身运好转,应该是有可能的,有王安石《中茅石上见徐锴篆字》诗为证:

百年风雨草苔昏,尚有南唐笔法存。

只恐终随峄碑尽,西风吹烧满秋原。

王安石游中茅峰(即二茅峰)时,徐锴石刻已存在有一百多年。江南出现吴、吴越、前蜀、南唐等十个割据王国,南唐建都南京,势力范围占有江、浙、皖大部。诗中“南唐笔法”即指徐锴石刻,当时徐锴为一代书法大家,其笔法被誉为南唐笔法。峄山在山东,上有秦人李斯石刻篆书,徐锴石刻可与之比美。王安石看了徐锴的字以后,担心保护不好,会象峄山石刻一样风化殆尽,感叹年代久远风吹雨打,就象眼前的秋风歹阳一样消逝掉,遂作此诗抒发当时的心情。

道家以黄帝为纪元,分上元、中元、下元,每一元为一甲子六十年。三元即一百八十年,周而复

 

© 2017 jsmsh.net,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7016614号
地址:江苏句容茅山风景区 邮箱: 主任信箱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