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17-04-07 15:52:25 青、 蓝、 黄、 白
茅山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句容市境内,古称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名山,华阳境天,是中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第一福地,十大洞天中第八洞天。茅山形胜独特,风景秀丽,2001 年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主峰大茅峰372.5米,与二茅峰、三茅峰依次相连,逶迤起伏。相传距今约5000年前,展上公善养生术,修炼于句曲山伏 龙地(今茅山镇玉晨村),植白李弥满,食之登仙,当地称其地为“白李溪”,在玉晨观的石牌坊上刻“高辛道场”。周时燕国人郭四朝,也曾修炼于玉晨观,成道 后被敕封为“太微葆光真人”。先秦时,李明真人栖息于郁冈山古炼丹院(今乾元观)合神丹而升仙。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东巡会稽, 刻石颂德而还,遂登句曲山北陲,埋白璧一双,会飨群臣,感叹地说:“巡狩之乐,莫过山海,自今以往,良为常也。”于是句曲山北陲为良常之山。《洞天福地》 列茅山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
西汉景帝时陕西咸阳人 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行成道,德润百姓,定证仙籍,揭开了茅山道教的新纪元。后人为纪念三位真君的大功大德遂改句曲山为茅山。时称大茅庙宇为“白 鹤庙”。从此,茅山就成为后来道教修真之士修真养性的圣地,以至后来成为道教“三山符箓”发祥地之一。茅山道教在两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奉三茅真君为开山祖 师,虽说他们当时以方士身份隐居修炼,得道成仙,但为茅山后来成为道教上清派发祥地奠定了基础。
汉末及魏晋是茅山上清经系传播的时期,这期间魏华存元君弘传上清经系。自从魏晋之际天师 道南渡以后,门阀士族加入道教,对促进道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间道教在向士族官方道教转变的过程中,过去民间道教的教规教义已逐渐显现出诸 多不足,而这一时期魏晋玄学备受士大夫重视,玄远之风遍及朝野,道教各种道派及方术应运而生。道教上清派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以茅山 为中心且对后来江南数省的道教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至后来成为道教宗派中重要的一派。开创上清派的一代宗师魏华存,为奠定茅山上清派作出了重大贡献。
南北朝时期,茅山上清 派得到发展,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上清派宗师为茅山道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南朝时,以茅山为中心的道观遍布江南各处,后传入北方道教圣地终南山一带。《云 笈七签》卷104《太和真人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30等均提到楼观道士传习有关上清经,如《大洞经》《黄庭经》的记载,这表明上清派传播之广。上 清派,又称茅山派、茅山宗。在南朝对茅山宗作出杰出贡献的是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齐永明十年(482年),他隐居句曲山,弘扬上清经义。他以茅山为基地, 修建道馆,宣传上清经法,主讲上清教义。在他的大力倡导下,茅山后来成为道教上清派活动的中心,曾引起朝野的极大关注。因陶弘景在茅山筑馆修道,以此为圣 地,尊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后世上清派,又称茅山派。奉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以魏华存、杨羲等所传上清经诀,尤其是《上清大洞经》系为本宗正法。史书记 载:陶弘景曾在茅山炼丹,弟子受经法者三千余人。陶弘景既信奉道教,又信奉佛教,隔日轮流朝拜。曾梦佛受记,名为胜力菩萨。去贸县(今浙江宁波)阿育王塔 自誓,皈受五大戒。陶弘景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仙化,住世81岁。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宗元翊教真人。陶弘景被茅山上清派奉为第九代宗师。
陶弘景隐居茅山后,将 一生主要精力放在弘扬上清教业上。辞官隐居茅山的他已无心于功名利禄,如他在《真诰》卷31华阳颂十五篇其中一首题业运诗中说:“济神既有在,去留从所 宜。灵迹何显晦,冥途自相知。”然而,道教是生活在社会之中,或多或少避免不了与各界的来往,陶弘景辞官入道,再加之学识渊博,成就众多,上自朝廷,下至 平民,自然请教膜拜的人就多了。梁代萧衍称帝后,多次请陶弘景出山作官,他曾画一图,上有两牛,一牛自由自在地散放在水边吃草,一牛被套上金笼头,由人牵 着向前迈进。这表明了他入道的决心,不欲重返仕途。《南史·陶弘景传》说:“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 相’。”(卷76)武帝敕所在每月给他茯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饵。天监十二年(513年)陶弘景出外寻求药物时,梁武帝又使司徒慧明迎旧岭,道中书敕 相望,仍然希望陶至都下。事后,至天监十三年(514年),派人在茅山雷平山北专门修筑朱阳宫供其居住。后来,朝廷又为他建太清玄坛,以均明法教,梁统治 者中达官显贵拜在他门下众多,争相当他的弟子,可见其道业与名望是之高。陶弘景遍访江东诸观隐士高道,搜集整理杨许真迹最为完备,撰集《真诰》、《真灵位 业图》、《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等经典著作,专门论述早期上清派教义及方术,并汇录收集上清诸经中有关修道秘要,为茅山宗后来成为东南道教独特信仰 以及开创茅山宗修炼方术和教派师承,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唐朝是茅山道教的鼎盛 时期,高道辈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弘扬道法,对茅山以及整个中国道教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是李含光作为茅山上清派一代宗师,他弘扬了上清经法,搜集整 理了前代宗师的经教道书,发展了茅山宗,被后世誉为国师,是他把茅山道教推向一个全面兴盛的时代。尤其唐玄宗在大同殿受箓,备受朝野关注。玄宗时,道教在 全国盛行,在上层社会和民间广泛传播,尤其茅山宗是唐代道教的主流,茅山以外的嵩山、王屋山、天台山等都是弘扬上清道法的道场。这一时期,高道辈出,人才 济济,李含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他们被帝王奉为国师,甚至有帝王拜在门下,充当弟子,这是茅山宗得以发展的外部因素。其次,许多宗师来自上层 士族之家,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道教精深的教义和道书一旦被他们所吸收,即付诸勤行修炼;他们深居简出,隐居山林达几十年,过着常人难以想像的朴素生活,最 终,道果兼备。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唐帝王接踵而来,问道求法。倘若他们隐居山林,消磨时光,不学无术,可想一般平民见之也会不理睬的。至于后世有人说他们 虽在道门,不忘名教世务,有的扮演帝师的角色,这是当时的社会现象造成的,应该不是主流。显而易见,经过他们的努力,使茅山宗在教义和科仪上,都取得了大 的发展,尤其是司马承祯《坐忘论》、吴筠《玄纲论》道书的问世,使道教教义向义理化迈进了一大步,千百年来,仍是道门人士明道修真悟道修玄的法宝。唐代茅 山宗兼容并吸收了灵宝斋法,正一法也融入了茅山宗。这时,茅山宗以上清经法为主,兼修《灵宝经》及《三皇经》系。《旧唐书·司马承祯传》说:“我自陶隐居 传正一之法,至汝四叶矣”。正一法指天师道经法。这表明茅山宗既受本宗上清法箓,又受正一法箓,这种传承一直延续至今。
两宋时期,茅山宗继续保持了道教主流派的地位,众多宗师相继奉命入朝,或诏入京师问道, 或诏入皇室行医,或为国祈祷,或朝廷派使者到茅山举行道场法事活动,或皇室太后遥礼茅山宗师为度师而受箓,所有这些都表明茅山宗在宋代有着重要的地位,这 与茅山宗师们潜心修道,入山修炼几十年如一日是有直接关系的。这说明他们沉积愈深,不图名,不图利,反而愈受到朝廷器重。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茅 山高道刘混康被赐号葆真观妙先生,崇宁五年(1106年)七月,加号葆真观妙冲和先生,加号元符万宁宫,赐九老仙都君玉印、景震玉檑具剑、御制诗颂书画 等,赐刘混康敕书并诗达70余通。(这些文物流传至今,目前只有4件,号称茅山镇山四宝,即玉印、玉圭、玉符和呵砚,现在九霄宫陈列室里展出)。由此表明 两宋时期,茅山法箓传承不断,后继有人,高道涌现。
元朝帝王在茅山进行了 多次崇道活动,刘大彬编纂的《茅山志》为传承千年茅山道统,成绩卓著。元朝统治者多次下令在茅山元符宫设金箓宝斋,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仁宗皇帝 加号三茅真君,立观三峰。大茅君赐大茅峰,建圣祐观,特加封东岳上卿太元妙道冲虚圣祐真应真君;二茅君赐二茅峰,建德祐观,特加封定录右禁至道冲静德祐妙 应真君;三茅君赐三茅峰,建仁祐观,特加封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祐神应真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