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旅游项目为纽带,天乐村与天福湾旅游综合体叠加;后河村与清虚小镇结对;墓东村与涵田茅山半岛组团;马埂村与康缘项目叠加……扶贫综合体建设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创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销售机制等一系列新动作,正给茅山老区添加发展的动力,而这些变化,正是得益于“百村万户达新标”的统筹部署。
坚持“生态领先、特色发展”,茅山风景区管委会以旅游特色带动扶贫为主要抓手,深入贯彻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发扬老区精神、铁军精神,重点做好“六大机制”,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茅山老区振兴发展,为建设国家级茅山湖旅游度假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作出新贡献。
资源集成,突出旅游特色扶贫
茅山风景区处于茅山老区的核心区,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理念,做到靠山不吃山,有水用活水。景区充分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生态资源、山林资源,把强村行动和扶贫行动与优势资源有机结合。对此,茅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高发巧概括说道:“一是景区辐射型扶贫,二是生态休闲型扶贫,三是新兴业态型扶贫。”
景区辐射型扶贫围绕景区旅游提档升级,变传统单一的“卖山”模式为“卖山”+运营模式,开通茅山休闲旅游年卡,充分发挥景区带动的“溢出效应”。生态休闲型扶贫通过利用景区优美自然环境和生态要素,积极培育发展以“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新兴业态型扶贫通过5A级旅游景区为主体,九龙山景区和国家级茅山湖康养旅游度假区为支撑的“一体两翼”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将旅游综合体+党建综合体叠加形成扶贫综合体。
制度集成,设立六大帮扶机制
通过出台《关于茅山风景区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景区整合各帮扶单位、结对支部、民政、农业等帮扶,激活企业、商会、慈善组织等社会资源,形成脱贫攻坚工作合力,建立“六大机制”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最大成效。
基金帮扶机制将为每个村设立200万的村级慈善帮扶基金,由管委会统筹管理基金使用。月度记账机制建立后,定村干部和各村负责同志要按月走访了解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收入来源情况,走访后签字填报在月底前汇总上报,年终进行全面检查考核。目前,全管委会63户五保户已经全部脱贫,共计脱贫户数达到189户,完成总量50%以上。动态管理机制按照脱贫出、返贫进的原则,及时销减或纳入帮扶范围。目标管理机制对全管委会6个达新标村和2个富民强村行动村,制定月度、季度工作目标。转移帮扶机制主要通过加快提升物业经济发展水平和提高村级服务水平来推进。文化帮扶机制实现红色文化与宗教文化的融合,在每个村建立三中心一广场(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中心、运动健身中心和中心文化广场),支持每个村建2块“文旅广告平台”,由管委会三产公司统一运作,确保村集体收入的稳定,现选址规划已经全面完成。
力量集成,探索新型模式扶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茅山风景区管委会除了大力开展产业和就业、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发展、生态补偿、社会保障“五个一批”工程之外,仍然需要探索新型扶贫模式,确保扶贫到位。
在管委会全部范围内,土地、资源等要素实现全部向6个达新标村倾斜,将环保、水利、交通等专项扶持资金90%以上用于以上6个村。通过水利厅争取的“美丽库区,幸福家园”项目现已落户在李塔村。景区还做好政策配套,利用村闲置荒地,选择坐北朝南安装,按照国家分布式电站补贴计费标准,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并网形式,平均每年给达新标村带来稳定收益,实达到“精准扶贫”的要求。同时通过扶贫单位、第一书记、银行贴息等方式解决低收入户安装资金困难难题,实现每户每年产生固定收入,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目前已经在部分残疾人家庭安装分布式光伏电网。电商互助也将是景区今后工作的一个抓手,依托现有的村淘平台,设立“电商扶贫特产专区”,促进经济薄弱村优质农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通过市场推广在连锁商超、大型展会等实体上建立电商扶贫特产专区,以线下、线上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将贫困地区的优质农特产品推介给广大消费者。